在许多人的观念中,既然国家这么重视生态污染防治,那么环保行业应该风生水起,环保人的日子应该也很好过吧。据内部人士透露,事实并非如此。那么真实的情况怎么样呢?
在日前举办的中国环境上市公司峰会上,不少行业专家明确表示,我国环保行业看起来“热火朝天”,实际上“冷若冰霜”。
用数据说话,今年前三季度,按照中心三级行业分类,环保板块的62家上市公司总营收为1228.41亿元,同比增长约12.14%,总净利润约136.78亿,同比降低2.15%。2017年,上市公司总营收约1658.36亿,同比上升26.87%,总净利润为187.24亿,同比上升16.61%。
按道理说,环保标准越来越严,环保督察越来越常态化,环保政策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污染治理过程中对环保治理的需求也迅速释放,那么环保产业到底发生了什么,如此不尽如人意?
按照资深专家分析,环保产业之所以陷入现在的尴尬窘境,外因是受到了去杠杆和稳金融的宏观政策影响,内因则是由于整个环保产业发展同质化问题严重,恶意低价竞争又进一步加剧了环保企业所面临的困境。
站在市场的宏观角度,从2017年以来,整个环保行业的基本面发生了变化。虽然环保行业整体毛利率基本稳定,但净利率大幅下降,根本原因在于“缺钱”,即融资困难,使得企业的财务成本提升。
此外,PPP清库存及地方去杠杆让环保项目落地减速,各个环保公司对于ppp的态度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转变,减缓了投资速度,降低了投资力度,使得环保行业的整体景气度有所下降。
作为环保产业的“细胞”,中国环保企业所存在的问题也值得关注:第一,中小型和微型企业占据主力,占比约70%。第二,大企业和知名品牌较少,国际化程度偏低。第三,企业的规模与数量,区域分布不均衡等。
按照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博天环境董事长赵笠钧的说法,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不能太过依赖于政策,更多的要用创新和工匠精神来提升环保产业的价值,只有如此,中国的环保产业才能真正崛起。
4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修订后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下